巢湖渔业管理可圈可点,未来巢湖生态治理有哪些新方向
从安徽巢湖市出发,驱车在环湖大道上一路西行,冷风掀起粼粼波光。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全面实施全域十年禁渔。在长江重点湖泊生态修复治理中,安徽巢湖走在了前列。
“湖中不捕,市场不卖,群众不吃”如今已成为巢湖当地常态。禁渔两年多来,巢湖水生态监管工作有哪些新突破,上岸渔民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未来巢湖生态治理又有哪些新方向?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巢湖岸边一探究竟。
渔政监管新方式
“巢湖刚实施十年禁渔的时候,渔政巡查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我们有四条渔政船在东西半湖不间断巡查,现在湖上两艘船就能完成工作了。”望着宽阔的湖面,巢湖市禁捕办工作人员范军告诉记者,每周他都要参与“下湖”巡查。
巢湖方圆800里,沿岸环线就有180多公里,周边毗邻五个县市区。“以前渔政的40多名同事下湖稽查非法捕捞,就好比撒一把咸盐进巢湖里——咸淡根本不济事。”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副站长郭伟说。
2020年7月,由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的巢湖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禁捕办)设在巢湖管理局,小组成员囊括了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人社、财政、民政、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巢湖生态禁捕监管从此告别“单打独斗”,进入“多手联弹”。
“禁捕办实行信息线索通报机制,不论是在捕捞端、销售端、消费端发现问题线索,都可以迅速交付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实。”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处长何江介绍。
通过开展“百日走访”“打非断链”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巢湖铲除了一批团伙化犯罪组织,非法捕捞高发态势得以有效遏制。据统计,2020年至今,巢湖地区共打掉非法捕捞犯罪集团19个,抓获涉案人员256人,现场劝离垂钓人员6000余人,湖区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情况得到有力遏制。
“新时期巢湖生态监管实际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把巢湖禁捕的防线从湖上提前到岸上、市场上、餐桌上。”巢湖管理局局长余忠勇说。
老渔民的新生活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长江流域登记在册捕捞渔船11.33万艘,涉及渔民超过27万人。在安徽,庐江县是最先开展渔民退捕工作的巢湖沿岸地区,589位当地渔民“洗脚上岸”,过上了新生活。
“过去,我们家住巢湖边,吃的是‘碗口鱼’嘛!”在庐江县同大镇灵台村,记者面前的夏明祥肤色黝黑,身形健硕,40岁的他已经在巢湖里捕了20多年的鱼。
“碗口鱼”不仅是渔民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而且是渔民碗里的饭、菜,是巢湖渔家几代承袭的生活方式。2019年4月,退捕上岸的夏明祥曾外出打工寻找出路,在合肥高校食堂档口卖起了盖浇饭。2021年4月,通过考试选拔的他,回到巢湖,回到水上——这次,他没有拿起渔网,而是当起了护渔员,协助渔政人员巡护水面,阻止违法捕捞。
离家近,方便照顾妻儿,工作稳定,有医保、社保,这些都是夏明祥回来的理由。“我还是比较习惯和水打交道。”说着,夏明祥爽朗地笑了,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与夏明祥不同,58岁的夏士英和儿子夏强上岸后“彻底转型”——他们流转了200亩土地,自主创业办起稻虾养殖家庭农场。
“头一年技术掌握不好,虾死了;前年发洪水,虾从田里跑了;去年虾子是稳赚了。”2021年,在乡镇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依托“稻虾共养”,勤劳的夏士英一家收入超过了30万元。
“根据退捕渔民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学历水平做好转产就业工作是保障渔民上了岸、稳得住的关键。”庐江县禁捕办主任王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2020年10月30日,巢湖退捕的5638名劳动力已实现养老、医疗、低保、住房保障全覆盖,通过政策宣讲、专场招聘、技能培训、兜底保障等方式,退捕渔民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
巢湖治理新方向
经过持续治理,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巢湖蓝藻首次发生时间较去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
“巢湖属于长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水域内生活的鲢、鳙等大型滤食性鱼类可以滤食掉水体中的藻类,对净化水体非常重要。”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态研究院副院长唐晓先介绍,禁捕前,鲢、鳙作为经济鱼类是主要捕捞对象,禁捕一年来,这些鱼类种群得以休养繁殖,巢湖水体质量也得以明显改善。
巢湖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离不开禁渔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新技术装备的投入应用,巢湖水域已经建立起智能化、全天候监管系统:环巢湖沿岸,33部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和9部雷达系统24小时运行,无人机取证、热成像夜视仪让非法捕捞、违规垂钓无所遁形。随着86名退捕渔民加入护渔员队伍,“人防+技防”的完整水岸一体巡护管理体系时刻守护着巢湖水域生态环境。
“巢湖治理成效究竟如何,最终是需要用量化指标来说话的。”余忠勇告诉记者,随着巢湖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对巢湖进行一轮“全面体检”开始提上日程。
“未来,我们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对湖区以及入湖水道内生物种群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完整监测评估。为现阶段的巢湖健康状况‘把脉’,为下阶段巢湖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余忠勇说。
巢湖的隐患:“长江鱼库”散财70年,淤泥引发“营养危机”?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集水区地跨巢湖市、合肥市2市5县,盛产青、草、鲢、鳙、鲌等十余种鱼类,银鱼、白虾、湖蟹更是被誉为“巢湖三鲜”。在建立湖闸之前,巢湖与长江活水相连,当时水质优良,渔业资源丰富,是当地出了名的鱼仓、鱼库。
据《安徽实业杂志》记载:安徽省的巢湖天然鱼虾产量高,资源颇为丰富。早在1919年时,巢县的渔民人数就达到了8290人,分布在巢湖之滨,靠传统捕捞在水中求财。到了2009年,巢湖的大型渔船越来越多,统计数量为1337艘,小型渔船另有2192条,专业的捕捞渔民共有10322人。
水中求财70年,巢湖的“鱼仓”有多丰富?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常年水域面积为78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54km,南北长约21km。巢湖水面广阔,饵料富足,但平均水深只有2.89米,属于浅水湖泊。
湖水较浅,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透光性好,水温上升速度快,微藻、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容易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经调查,巢湖的浮游植物种类多达70种,以硅藻、蓝藻为优势种,高等维管束植物有50种,覆盖面积3400h㎡,其中芦苇的面积最大。对渔民来说,湖区中的鱼虾才是关心对象,巢湖中鱼类共发现有94种,虾类有8种,湖鲚、白虾、银鱼、鲤鲫是财富之源,为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带来了可观、稳定的收入。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巢湖渔民纷纷响应,加大了捕捞力度,渔业产量也得以提高。在1952年,巢湖中年产鲜鱼3500吨,1957年增加到4000吨,1989年进一步增加到6541吨。到了2009年,渔获产量再创新高,1.8万吨产量刷新了往年纪录,比1952年渔获量的5倍还要多。
巢湖的高产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资源保护,以巢湖的体量来看,很难达到上万吨的产量。事实上,早在1979年安徽省就成立了巢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此后又设立了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禁渔区,每年配套实施6~7个月的禁渔期。
根据《巢湖管理办法》,在禁渔期间除了银鱼等少数品种外,其他生产捕捞一律严格禁止。银鱼是一年生物种,即便不组织渔民捕捞,也会“老死”在湖中,一来污染了水质,二来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适度捕捞利大于弊。值得称赞的是,巢湖管理局还严格规定了捕捞工具、网眼大小,以防止对其他鱼类造成伤害。
巢湖的困扰
不得不承认,巢湖的渔业管理确实可圈可点。过度捕捞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相比之下,巢湖的表现还算坚挺。在2016~2018年,巢湖渔业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并未达到折半程度,比如银鱼从618吨下降到567吨,湖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
为响应长江十年禁渔的号召,巢湖也全面推行禁渔、退捕,湖面上再也看不到密密麻麻的渔网、渔船。到2030年,湖区的生态资源将再上一个台阶。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轩一语道破:“巢湖休渔不但保住了鱼,也保住了水,保住了生态”。
巢湖禁渔意味颇深,休渔也是为了给生态治理让路。巢湖是浅水湖,湖底的淤泥很容易受到风浪以及水流的扰动,从而处于胶状悬浮状态。数十公分厚的淤泥悬浮在水中会形成大面积的黑水团,严重污染水质,这是湖中氮磷含量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巢湖的氮磷指标就已经超标,湖区常年爆发大面积的蓝藻水华。表面上,始作俑者似乎是铜绿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等有害藻类,事实上却是居高不下的氮磷和有机质。这背后,人为因素难辞其咎。
巢湖和太湖、滇池被称为“三湖”,是全国的重点治理对象。但三湖水质长期恶化,污染反弹严重,想要改善绝非易事。目前,巢湖已达到劣V类水质,湖西部的污染程度尤其严重,已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2021年7月16日,钱瑞、彭福利等学者在《湖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巢湖水华的研究文章。结合2018~2019年的数据,研究人员指出:巢湖水华的综合风险指数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6~10月是高发期。这一发现再次为巢湖的蓝藻水华防控敲响了警钟。
巢湖的“营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很常见的现象。巢湖的污染来源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工业、生活污染。巢湖全流域工矿企业超过3000家,每年入湖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达50万吨,污染负荷不容小觑。
其次是农业污染。据统计,巢湖全流域每年会消耗27万吨的化肥,残余成分通过降雨、地表径流等方式输入到巢湖中,每年输入氮源6000吨、磷源2800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底部淤泥引起的内源污染。
自巢湖闸修建后,水位虽然有所升高,但却失去了与长江的联系,导致净化能力变弱。湖区的环境也变得相对封闭,污染物进多出少。湖周边有30多条河流,不断地输入泥沙和有机质,导致巢湖的淤泥越积越厚。
经检测,这些淤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表层淤泥的氮磷污染更严重,每公斤淤泥内含有860mg的总氮以及641mg的总磷,源源不断的向湖水中释放氮磷,导致湖水混浊,水体呈黄褐色,透明度下降。
根据底泥释放试验结果可以推算出,湖底的淤泥每年会释放10500吨的总氮以及380吨的总磷,分别占入湖总量的40%和32%。由此可见,在诱发巢湖“营养病”的诸多因素中,淤泥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门户。
湖底淤泥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这里也是水华暴发风险最高的区域。相关的河流主要有派河、塘西河、十五里河、南淝河,这几条河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加大对河流的生态治理,提高入湖的水质才是治本之策。
巢湖的未来
关于巢湖尤其是湖西部的污染整治,各项规划也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当中。《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18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之前,将巢湖的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到了本世纪中叶,美丽巢湖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规划》对南淝河、十五里河等重污染河流也下了“狠手”,河口清淤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未来16年内,巢湖的清淤量目标达到2640万m³,平均每年要挖掉165万m³淤泥,清淤范围涉及48平方公里。另外,巢湖蓝藻水华的监测预警系统也在构建、完善当中,将来有望在微囊藻爆发之前就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信随着各项生态修复规划的有序落地,巢湖的蓝藻水华问题终将能得到有效解决。当然,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收到成效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