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美国和日本水产品绿色养殖经验及启示
如今食品質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疫情环境下如何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需要攻克的难题。随着近年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水产品以低脂肪、易消化,能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并且营养结构均衡等特点,广受人们喜爱,不断占据食品消费市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2020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中指出,水产养殖产量从1986年的1018万t增加到2018年的8210万t,增加7.1倍,而捕捞量只增加了7.6%。近年来,来源于水产养殖的水产品占水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亚洲已成为水产养殖增长最大的区域(表1),预计占世界增长率的89%以上,其中我国是亚洲水产养殖增量的主要贡献者。同时我国水产养殖也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我国水产养殖方式应加快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本研究通过比较世界范围内水产品绿色养殖现状与别国经验,为中国水产品绿色养殖的有效发展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水产品生产价值链质量的整体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消费者健康水平的提高。
1、世界水产品养殖发展趋势
1.1水产养殖仍将持续强劲增长
近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水产养殖的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重已达54%(表1)。各国海洋资源有限,在过去几十年的大力开发下,环境的承受能力逐渐减弱,捕捞对全球水产品供给作用已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难以有较大突破。我们应意识到全球捕捞量已接近顶峰的局势,高质量水产品的持续供给必须依靠水产养殖业。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面对逐渐恶化的环境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世界渔业大国在实践中更加强调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多样化的绿色水产养殖模式,在提高产品产量、质量的同时,维持生态健康。此外,从养殖环境和饵料安全的可控性角度来看,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往往比捕捞的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更低,同样也更适于人类食用。
1.2低耗能、低排放绿色水产养殖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和趋势
随着各国对水产养殖产量需求的提高,需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但是这就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低耗能、低排放的水产养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趋势。在全球共同的努力下,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现代化水产养殖系统逐渐形成,对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业走向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美国、英国、挪威、日本和法国等渔业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水产养殖工程技术方面提供经费支持,在育苗、防疫、节水节能等关键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1]。近年来,国际上围绕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开展了广泛研究,包括精准投喂系统、养殖水体的酸碱平衡、光周期对鱼类摄食的影响、细菌对水处理系统的效能影响等,许多发达国家因地制宜,研制出适合自身养殖环境的养殖污水处理系统。此外,渔业发达国家养殖场从池塘设施、增氧、投饵、捕捞到加工环节大量运用自动化机械设备[2],降低了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但对养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养殖人员工资水平的提升,同时缓解第一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目前,世界有机水产养殖状况如图1所示,中国的有机水产养殖产量最高(占总产量的44%),其次是爱尔兰、挪威、罗马尼亚、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匈牙利、丹麦和保加利亚。这十大有机水产养殖生产国占世界有机水产养殖产量的96.5%。
2、世界水产品绿色养殖发展比较研究
2.1欧盟
2.1.1有机水产品标准提高,水产品绿色发展法制化
2007年通过的(EC)No834/2007确立了有机产品生产、标签、管制和国际贸易的目标和原则,提出应建立一个关于植物、牲畜和水产养殖生产的有机生产规则的一般共同体框架,包括收集野生植物和海藻的规则。至此,水产养殖首次被纳入欧盟有机条例。(EC)No889/2008以(EC)No834/2007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细则,对幼苗的品种以及来源需要做严格的筛选,若来自野生捕获或非有机水产养殖的动物应在有机管理下至少保存3个月,然后才能用于繁殖;在考虑放养密度对动物影响的同时,对鱼类状况(如鱼鳍损伤,生长速度、性状表现、行为表现)和水质及时进行监测;对人工光、氧气、紫外线以及臭氧等使用限度给定了明确的标准;肉食性水产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应符合相关原则,对鱼类疾病预防、治疗疗程和健康管理做了明确规定。2018年欧盟提出了一个新的规定法案,其中有一项新内容,欧盟成员国有义务建立一个免费的公共数据库,以检索国家是否有某品种的有机幼苗。规定新法规于2021年1月1日生效,这对世界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便利[3]。
2.1.2有机水产品优质优价,有机标识得到认可自2010年以来,欧盟成员国的有机水产养殖产
量稳步增长(图2),2015—2019年欧洲主要国家有机水产品消費量逐年增长,这也是通过欧盟具体立法之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兴趣和信任的提升,生产者利用有机标志更好地突出了有机水产品的优势。从图2可以看到,欧洲有机水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大。由于消费市场对有机鲑鱼的需求量大,有机鲑鱼成为欧洲有机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产品。2015年和2016年的研究表明,支付给农民的价格溢价在20%30%,而零售层面的价格溢价高达46%[4]。由此可见,欧洲消费市场对有机水产养殖产品认可度高,期待值高,需求量大,有机水产养殖行业成为欧洲国家的利基产业。
2.2美国
2.2.1实施跨部门协作管理,实现产业链智能化发展
水产养殖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因此现代水产养殖发展涉及多部门协调管理。美国对流域的综合管理以哥伦比亚河为典范,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在西北电力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上达到平衡。美国和加拿大对北美五大湖的水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管理和大气环境保护等达成的JSP管理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五大湖的管理目标,并且实现了生态问题和渔业资源等问题的共同治理,通过构建完善管理结构、整合性战略、有效的运作机制实现绿色发展,保护高价值鱼类品种并为其提供健康安全的栖息环境[5]。美国在渔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化监管下的健康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自动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对集约化水产养殖场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6]。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水质监管和处理、科学投喂、鱼类健康管理,从而控制疾病风险,提高单位收益率。
2.2.2绿色养殖系统因地制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
美国大豆协会在已有绿色养殖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生态环境等条件,开发了“80∶20池塘养鱼”系统,该系统使用营养配比全面的高质量饲料,虽然增加了投入成本,但同时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增加产量,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该系统下最终收获的80%为高价值鱼类,20%为服务性鱼类。服务性鱼类在该系统中的作用在于净化水质,控制其他杂鱼的大量繁殖。综合养殖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集约化条件下带来的有机物过剩问题,使空间和营养物质都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危害分析的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原理最早由美国提出并在1971美国食品保护会议上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HACCP理论强调从生产到加工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监管,通过专业系统识别危害,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如今HACCP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许多行业中得到认可和广泛应用。美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由商务部渔业部门有偿提供专门的检测服务[7]。绿色养殖系统的应用和食品安全管理协作系统为美国水产品质量提供了双重保障。
2.3日本
2.3.1海水养殖管理制度完善,监测效率不断提高
日本海水养殖采用的是许可证制度,不同地区对许可证发放的条件不同,许可证明确规定了在有效使用期内,可供使用的海域范围和单位养殖网箱数量。在海水养殖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杂鱼数量和对杂鱼的投喂频次,以保证海水质量,为养殖水产品提供一个健康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在养殖产量管理方面,政府要求养殖厂商每年申报当地主管部门,由当地主管部门汇总再呈报给国家主管部门,以保证有效生产[8]。在养殖监管方面,养殖过程的监管主要由生产企业自身负责,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抽样检测以规范企业行为,检测结果将直接影响该生产商是否能在下一阶段获得许可证。日本通过许可证制度约束生产厂商的行为,并结合政府的层层监管,来维护养殖区水质安全、保证水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水产养殖。
2.3.2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在养殖设备技术方面,日本在海水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现代化设备,如浮绳式网箱。并且根据环境条件大量使用了新型抗风浪网箱以及将网箱大型化,提高单位产量。在养殖技术上,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的质量,不断优化育苗培育技术,选种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在疾病防控和疫苗使用上,严格按照使用标准,不断有针对性地开发有效疫苗,产研结合,保证集约化下鱼类健康。日本重视关键技术的研发,并且将之运用到生产中,科研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合作紧密。同时,日本水产养殖业立足于规模化经营,在规模化生产下,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更新,实现育繁推和加工营销产业一体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日本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综上比较分析来看,国外水产养殖供给能力突出,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问题,绿色养殖模式备受推崇。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采用跨部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在意识到生态平衡问题后,充分考虑生态、社会、经济和治理等问题,将水产养殖业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划中,遵循相关原则(图3),实施水产养殖科学管理。水产品养殖全程监控,通过对养殖过程关键环节的把控以保障水产品质量,各国政府重视改善养殖环境,实施水产品养殖疫病区域化管理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HACCP原理得到了国际认可,该体系可以提高水产品安全,并且可以向消费者表明责任权限,利于打开绿色水产品市场。欧盟、美国、日本等水产养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有大量資本投入到工业化管理技术的提升上,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总体上,国外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有以下特点:综合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注重养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养殖过程监测标准化;养殖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完善。
3、中国启示与政策建议
基于全球水产养殖发展趋势,结合各国在水产品绿色养殖方面的发展情况,得出中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相关启示。我国水产养殖在育苗来源、养殖系统标准、疾病控制、疫苗使用、添加剂使用和饲料要求等方面应形成系统、完善、符合绿色发展原则的法制化标准,这也有利于“绿色水产品”的认证和标签的使用。绿色水产养殖不仅会遇到养殖技术、条件等问题,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产业发展,应当将“碎片化”工作集合,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的高效管理模式。只有在技术的支持下,才能更快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一定要求,企业、政府和高校之间应形成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我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生产系统,还是价值增值和环境调控系统,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目标不仅是控制成本最小、产量最大、经济效益更高,更要关注水产养殖所涉及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价格合理的水产品,并在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供给、缓解贫困问题、提高渔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在建立严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国内政府应加强对“绿色水产品”消费的正确引导。相关生产商、零售商及使用的营销战略,应加强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实现产销协调。
(2)借鉴别国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执行力,根据自身情况对绿色养殖模式进行调整,形成适合我国资源环境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投入到实践中。
(3)注重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做到产学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障碍,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的工程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更加充分体现绿色发展“高效”“生态”“效益”的特点。
(4)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根据现代水产养殖业转型发展阶段的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加强信贷支持,为产业转型提供资金保证。
来源:海洋开发与管理刘华楠赵昕怡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